yabo112-新生儿睡眠轻、一惊一乍并非坏事,坚持做到这5点,不愁睡不踏实
新闻动态
你的位置:yabo112 > 新闻动态 > 新生儿睡眠轻、一惊一乍并非坏事,坚持做到这5点,不愁睡不踏实
新生儿睡眠轻、一惊一乍并非坏事,坚持做到这5点,不愁睡不踏实
发布日期:2025-10-11 19:19    点击次数:89

宝宝睡眠总是不安稳,一惊一乍,很容易就被吓到了,这该怎么办?

其实这个睡眠现象不仅仅会出现在0-3个月这个阶段,在其他月龄段依然会出现。

比如我见过一个5岁多的孩子睡眠依然很轻,轻到哪种程度?妈妈在客厅嗑瓜子都能把宝宝吵醒来,是不是难以置信?其他5、6个月大的宝宝睡眠轻更是屡见不鲜的。

这说明睡觉轻这个问题并不挑月龄段,但一定是从小月龄开始出现并慢慢累积下去的,是一个长期未得到关注和改善的过程。

所以,从新生儿时期就关注这个问题并采取正确的应对方式,才能避免以后更严重的睡眠问题。

01

新生儿为什么会睡眠轻,一惊一乍,睡不安稳

1、睡眠周期和睡眠模式的影响

展开剩余90%

婴幼儿的睡眠周期短暂,只有40-60分钟,所以几乎每隔一个小时宝宝都会循环到浅睡眠状态。

睡眠周期交替的时候是宝宝容易清醒的时候,此时一点声音都有可能让他们醒过来,所以睡不安稳。

另外,新生儿的睡眠模式中快速眼动睡眠比重大,所以睡的很轻。

这两个因素是不可避免的,每个宝宝都是这样的。

2、莫罗反射的影响

莫罗反射又叫惊跳反射,是一种对前庭的突发刺激或未预料的感官行为做出的本能反应。

当出现突然的刺激,比如突发的噪音、光亮度的变化、温度的改变或者是触摸,宝宝就会出现这个反射,表现为手臂突然伸直张开、双腿挺直、背部伸直或者弯曲,看起来就是“被吓了一跳”。

莫罗反射在宝宝出生时候就会出现,在3-5个月内消失(大脑逐渐成熟,会抑制住这个反射),这个反射比较特殊:

不同于只对某种特定感官刺激有反应的原始反射,莫罗反射是一种多感官性的反射。

所以被触发的几率更高,在宝宝2-4个月这个阶段,莫罗反射对前庭的刺激最为敏感,所以这个阶段的落地醒也最高发。

只有大脑足够成熟与发育,能够处理各项感官刺激才能抑制住这个反射,换言之,如果某项感官发育不足导致大脑无法很好处理,依然会激活这个反射。

基于这些特殊点,新生儿在睡觉的时候就会出现一惊一乍,抱起来的时候打挺都是因为莫罗反射。

3、婴儿的大脑尚未发育完全

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时候,大脑是活跃的状态,会有更多的神经冲动传递到肌肉,所以婴儿在快速眼动睡眠期的时候出现痉挛、狞笑、抽搐、踢腿的现象,甚至还会发出声音。------《法伯睡眠宝典》

这些生理性的动作在我们看来,会被认为快醒了或者睡不安稳的状态。

分析完原因以后,其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新生儿睡眠轻、一惊一乍、睡不安稳确实是一件客观的普遍想象,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睡眠问题”,准确说来应该叫“睡眠想象”,只要是健康正常的宝宝,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只不过每个宝宝的个体差异,这种现象出现的频率和强度会有所不同。

◆此外家长们应该感到庆幸,至少说明自家宝宝是正常的,如果对外界刺激一点反应都没用,睡得特别沉,估计得留个心啊。从原始反射这个角度来说,正常的宝宝是一定要在某个月份出现这个反射,然后在某个月份被抑制消失。

所以,我建议新手爸妈们要对新生儿的睡眠有个合理的期望值,明确知道这个阶段的宝宝睡眠就是这样的,而不会是我们成人睡眠那样安安稳稳的睡个大觉,有了这样的心理预期,就不会太过焦虑了。

虽然说这种睡眠现象是正常的,但并不代表着我们可以不作为,完全忽视不管,而是应该采取正确的方式来应对和帮助宝宝顺利度过这个阶段。

02

如何应对宝宝睡眠轻、一惊一乍、睡不安稳

这个阶段,我们的重点是采取正确的方式应对,避免把这个普遍的睡眠现象真的变成了睡眠问题。

一、首先还是来说日常预防措施

1、睡眠环境不能太安静

关于睡眠轻,有这样一个恶性循环:

◆因为宝宝睡眠轻、容易被惊醒

◆所以家里非常非常安静,家人不敢大声说话,走路像猫,手机全部静音,窗户全部关死,地上掉根针都能听见,生怕吵醒了宝宝

◆因为环境实在太安静了,宝宝得不到充足的感官刺激

◆所以宝宝睡得越来越轻

大家对号入座一下,是不是这样的?

相反,那些经常睡在吵闹环境下的宝宝,不论周围发出多大的声音,都会睡得特别安稳。

这正是抑制原始反射的原理,要想莫罗反射被抑制,就得让大脑尽快能够处理来自各项感官接受到的刺激,分辨出哪些刺激是安全的,哪些刺激是需要醒来应对的。

如果不让大脑接收这些感官刺激,又怎么能够学会如何处理和分辨呢?

说得通俗点,那就是宝宝习惯了,见怪不怪了,知道那些干扰并不是危险因素,不会危及到自身安全,自然睡着以后就不会被吓到了。

因此,从一开始就不要让宝宝睡在特别安静的环境中,具体措施是:

◆家人正常说话、走路、保证正常的生活声音,但是需要避免出现非常突兀的声音,比如突然的关门声、撞击声、尖锐的声音。

◆如果靠近马路,经常有车辆按喇叭的声音,可以选择把窗户关上。

当出现某个声音后,触发了宝宝的莫罗反射,宝宝哭了,我们可以这么做:

◆先不要急着抱起宝宝,而是先把宝宝变为侧卧位置,再采用嘘声法,在距离宝宝耳边5-10cm的位置,以和他哭声相等的音量、频率发出嘘嘘声安抚宝宝,不用说“宝宝乖啊、不怕啊”这样的话,因为基本没啥用,对接不到宝宝的频率。

◆如果宝宝不接受在床上侧卧被安抚,哭闹很厉害,再抱起来原地站着别动,让宝宝侧躺在我们怀里,采用嘘声法安抚宝宝。

2、采用襁褓法

新生儿如果莫罗反射比较严重的话,可以采用襁褓法,这也是属于5S安抚法的内容,襁褓通过模仿妈妈子宫环境能够带给宝宝安全感,缓解莫罗反射。

裹襁褓需要多次练习才能裹好,裹不好这个安抚法就不管用,但是实际情况是,家长都不常用,只在宝宝哭闹了才想起来,但此时裹襁褓手忙脚乱,很难裹好,所以,建议新手家长,买个魔术贴睡袋,直接贴起来方便快捷。

0-3个月的新生儿只要睡觉都可以裹着襁褓睡,不分白天黑夜。

3、重视俯趴练习

抑制原始反射的重要步骤,就是通过大运动发展,促进大脑的发育和神经连接,所以0-3个月的宝宝的俯趴运动非常重要。

但是很多家长并不重视这个阶段的俯趴运动,月子里很少趴,出了月子才敢让宝宝俯趴,有的老人认为宝宝趴着会压迫内脏啊,怕宝宝累啊,所以总是让宝宝躺着。

正确的做法是:

只要宝宝清醒了,就练习俯趴,一开始可能只能趴一秒钟,但是每天少量多次坚持练习,很快就有突飞猛进的进步。

4、户外活动不能少

大脑需要学会处理感官接收到的刺激,刺激种类的越丰富,大脑的处理经验就越丰富,所以不要总让宝宝待在家里,只要天气好,就带着宝宝下楼转转。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啊,比家里能看到、能听到的东西多多了。

5、不要急于干预

当宝宝出现扭动身体、张开眼睛、哼哼唧唧等情况的时候,切记不要立刻冲上去拍拍抱抱、和宝宝说话,而是站在宝宝看不到的地方,安安静静的观察,看他是否能够自己继续睡过去。

不要把快速眼动睡眠期和睡眠周期转换时候出现的动静当做宝宝要醒来了,如果总是这样着急干预,不仅不能解决睡眠轻的问题,还会造成宝宝小睡短、自己不会接觉的新问题,得不偿失。

二、接下来说说改善措施

如果宝宝已经快3个月了,睡眠一惊一乍、睡眠轻的情况还是比较频繁,而上述预防措施中也有未执行的情况,那就需要注意,宝宝很有可能在接下来的月龄中,依然会伴随着睡眠轻的问题了。

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改善

1、促进宝宝感官发育

多带宝宝去商场、超市等比较吵闹的地方遛弯,接触丰富的、吵闹的声音、光线刺激,不要总是呆在安静的地方。

2、逐渐增加家中的声音源

很多情况是妈妈自己一个人带孩子,家中人少,生活声音自然就很少了,这种情况妈妈可以在宝宝清醒的时候打开电视机(别让宝宝看电视),增加一些人说话的声音。

宝宝睡着以后,逐渐增加声音源,可以先是正常走动,等到宝宝熟悉以后,增加洗手、扫地这种不突兀的声音源,再逐渐增加做饭、厨房里叮里咣当的比较闹的声音。

3、加强大运动的发展

俯趴、翻身练习每天少量多次给宝宝练习,促进宝宝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和发育,更好的抑制原始反射。

那么这个运动量是多少呢?

家长自己列个计划,以周为单位,每一周延长单次的俯趴时间,比如这一周,宝宝单次俯趴能够趴10秒,那么下一周就练习趴到20秒,再下一周趴到40秒。

3个月的宝宝,单次俯趴半个小时是没问题的,但前提是配合各种有趣的游戏。

这样有计划的、有目的的训练才是科学的,而不是想起来才给宝宝趴一下。

今天俯趴了和今天累计俯趴了多少时间完全是两种结果。

但是需要给家长打个预防针:改善睡眠轻比预防睡眠轻要难,需要的改善时间也相对比较长,只有坚持去执行改善方法,不要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才会有效果。

最后重点回顾:

1、新生儿这个阶段的睡眠轻、一惊一乍、睡不安稳是普遍的正常的现象,家长要有合理的心理预期,这不是你家宝宝独有的问题。

2、预防为主,从一开始就做好上述预防措施,才能帮助宝宝快速、顺利的度过这个阶段,如果继续错误的应对方式,那么睡眠轻、一惊一乍就会真的变成麻烦的睡眠问题了。

3、改善方法要结合大运动发育和感官发育一起进行,从本质上解决问题。

发布于:陕西省